约1799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8月号第2辑
整理 fcs2002
1. 何必总在学生发型上较劲
2. 朋友圈表达不可“轻率与糊涂”
3. 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且别“一退了之”
4. 篡改高考志愿,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
5. 被“敷衍了事”的只是清东陵?
6. 改地名,先算程序账再算经济账
7. “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大有可为
8. 漠视规则是一种“社会病”
9. 认定创卫扫地“不务正业”未免偏颇
10. “运动式创城”何时休?
11. “死了一半”的钢厂怎么又复活了?
12. “过半家长希望子女从医”背后的真与假
13. 财政补贴“去库存”恐适得其反
14. 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
15. 把增设母婴室作为检验社会文明的维度
1. 何必总在学生发型上较劲
2016-08-04 10:5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高亚洲
离新学期开始还有一个月,但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中学的女生小雯却已经为自己的长发纠结好几天了,因为放暑假时学校颁布一项新规定,新学期开学时,女生必须全部剪成齐耳学生头,男生全部剪成板寸,否则不让进校门。(8月3日《华商报》)
在学生头发上较真,这不是第一桩了,比如此前江苏徐州某中学曾出台几乎一模一样的规定,出台规定,男生必须留平头,女生头发齐耳。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树立学生们的规则意识。而西安这所中学给出的解释是,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
男女生44厘米距离到长胖1斤罚款50元,从打卡就寝到床铺不许拉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的校规何其多,而每一个校规似乎都有一个正襟危坐的理由。实事求是地说,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或是说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其出发点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男生必须剪成板寸,女生头发齐耳”这样的规则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没多大意义的规则强令学生遵守,除了引起学生的不满,还能有什么积极效果呢?
作为在校的学生的确需要在发型上有所规范,太个性的发型,就跟奇装异服一样,终归还是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这一点,在中小学生守则里,应该也有具体的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发展,越来越倡导个性化培养,头发长短、发型怎样,涉及到学生的审美,学生根据自己的脸型、气质会选择不同的发型,如果千篇一律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样,学生就丧失了审美的选择性,可能会因此影响到个人心情、学习态度。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以校规之名去强制,而是应该会去引导,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建立对校规和学生守则的认同和理解。
再从所谓的“否则不让进校门”来看,强压之下,对这些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只会出现反作用,短发校规遭到吐槽,便是最好的例证。当孩子们没有建立起对这种校规的内心认同,如何去明辨是非,又如何去理解校方的“良苦用心”呢?更遑论成为他们的素质修养追求。
再者说,如果因为发型,就不让进校门,学生的上课权利,学生的自主理发权利,又如何能被这般践踏呢?在校方那里,又是否还有法律规则意识呢?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规则意识的自觉,还谈何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呢?
从根本上说,短发校规,依然是驯化教育逻辑下的必然。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看不到对学生个性和权利的尊重,这般简单粗暴,实在与教育育人之宗旨背道而驰。学校应该是个注重自由发挥的地方,是最应该允许个性存在的地方。只要学生个性发展没有违背法律道德规范,学校可以在某个范围内进行引导,但不能进行大包大揽的,以校规之名,行扼杀个性之实。(高亚洲)
2. 朋友圈表达不可“轻率与糊涂”
2016-08-04 11:2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杨朝清
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近日,记者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败诉。(8月3日《四川日报》)
朋友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网络,有助于人们释放“真性情”。然而,公私关系没有绝对的界限,朋友圈也不能“想说就说”。 “辱骂交警被罚”、 “吐槽客户遭辞退”、 “骂公司败诉”,都生动地说明:微信朋友圈公私杂糅,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公共空间;如果“任性表达”,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恶果”。
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微信朋友圈逐渐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微信朋友圈里的所谓“好友”,逐渐网罗了一些半熟人乃至陌生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