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65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百家争鸣”2016年8月号第3辑
整理 fcs2002
1. 环评脱红顶 市场立公信
2. 开放校园考验大学人文内功
3. 高铁要走出去 人才要跟上来
4. 滴滴收购优步:谨防“鲶鱼”变成“沙丁鱼”
5. 撒泼打人太低级 取证维权是正道
6. 长征的精神光芒
7. 违法“盖子”不能靠人命来揭开
8. HOV车道是现实可行的治堵术
9. 网络时代,阅读可以更精彩
10. 科学决策要有“效果意识”
11. 高铁盈利对民间投资有示范意义
12. 激发民间投资措施要“硬”
13. 网络时代反垄断还应扶持传统行业
14. 朋友圈里骂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15. “你虐狗、我虐你”,闹剧何时休
16. “朋友圈”骂人惹官司有警示意义
17. 篡改同窗志愿行为引人深思
18. 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
19. 有一种道歉传递司法温度
20. 充分交流减少“信息逆差”
21. 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形成合力
22. “晒娃”时不要忘了责任
23. 城市微改造 更新也要留住历史
24. 治本之手硬蓝天白云多
25. 水军淹没再曝网络投票黑幕
26. 朋友圈也不能 “想说就说”
27. 莫小瞧“好孩子”的坏毛病
28. “副镇长找网络水军刷票”应被严肃追责
29. 当心“心灵鸡汤”有毒
30. 统一发型是奇葩校规
1. 环评脱红顶 市场立公信
2016-08-03 10:11 来源:浙江日报
环评市场如果不能和权力脱钩,环评公信就无从而立,环评乱象也就无法根治。中国改革向纵深处挺进,政府简政放权渐行渐深。环评机构脱钩改革为更广范围的中介市场改革提供了借鉴
作者:王玉宝
日前,浙江16家环保系统直属单位全资、控股、参股(含直属单位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再出资)成立的企业性质环评机构,通过依法撤回股份、转让股份、划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与行政主管部门彻底脱钩,脱下“红顶中介”的帽子。
环评“红顶中介”的改革意蕴深刻,一头连着环境保护切实有效的重大民生,一头连着简政放权、铲除腐败的权力规范,可谓牵动着民意的深切期盼,也凝聚着从中央到地方锐意改革的决心意志。
有业内人士曾说,环保系统腐败真正的“重灾区”是环评。此话看似夸张,却非空穴来风。2015年2月,中央巡视组反馈环保部专项巡视,一口气点出环评六大问题,诸如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等等。乱象可见一斑。浙江16家环评单位完成脱钩,正是国家环评市场脱钩改革大局下的一次地方实践。
环保问题越来越为民众所关切。但工业项目到底有没有污染,老百姓实际上无法判断。这时候,环评报告就是一道前置“门槛”,肩负着公众健康守护者的使命。然而,对那些专业术语满天飞的环评报告,权威性和可信度如何?这就涉及到环评机构公信力的大问题。
如果环评市场发展不健全,环评机构权威性受伤,那么被“收买”的环评报告就可能为污染作掩护,伤害民众健康;另一方面,正直的环评报告又可能不被民众信任,造成行政资源损耗。近几年,我国环评报告造假事件屡有曝光,使用虚假民意代表已是公开秘密。在对一些环评报告调查时,出现了去世的人,甚至还有逃犯。一些项目的环评报告自感底气不足,直接以涉密为由拒绝公开。
乱象的关键就在于环评机构的双重身份:他们是面向市场谋取利益的企业,又是环保部门的下属单位。这种机制下,环评报告很容易因与监管机构的“近亲”关系获得通过。而因利益诱惑,其客观性无疑受到极大挑战。这种情况下,环评市场如果不能和权力脱钩,环评公信就无从而立,环评乱象也就无法根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近两年每年都要承诺脱钩目标,甚至将此宣示为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任何条件”。
实际上,如何发展好中介市场,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挑战。中国改革向纵深处挺进,政府简政放权渐行渐深,浙江“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倒逼出许多权力的松手。但也有很多权力精简后落到中介手里,如不能有效设置这些中介与公权力间的“防火墙”,这些中介就可能成为“二政府”,使放权效果大打折扣。此前,上海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脱钩改革正式拉开序幕。首批试点245家行业协会商会,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脱钩。这无疑可以为更广范围的中介改革提供借鉴。
当然,放手不是放任。脱钩改革后,政府应真正将监管责任履行到位。就环评机构而言,环保部门当以更加纯粹的裁判视角,严格审视环评报告,明确机构责任,强化行业监管,为绿色发展构筑有力环保屏障。(王玉宝)
2. 开放校园考验大学人文内功
2016-08-03 10:1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艳明
近日,一则“北京将在人大、北航等高校试点‘拆墙’以打开封闭大院”的消息,引发热烈讨论。北京市规划委日前回应称,对几所学校的规划是加密路网和改善局部道路微循环,与拆墙推动街区制无关。
“高校拆墙”的传闻虽被辟谣,但是在实施街区制的大背景下,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开放校园甚至拆除围墙的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讨论。从社会的角度看,当然希望出现“没有围墙的大学”。因为大学的很多资源是优质的,比如教学实验资源、图书资源、体育场馆资源等。尤其是大学在城堡式的现实存在中,其与周边社区无论在文化底蕴上,还是在文体资源上,都会形成一个明显的落差。大学的某些资源在某些时段,比如假期,利用率并不是很高,而周边市民又有着强烈需求,奈何一堵围墙就将这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