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60字。
海南省海口二中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之《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我与地坛》是一篇带有浓厚自传和哲理色彩的散文,教材编写人员将其归属于阅读教学的“文本研习”中。“文本研习”更多的侧重于通过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与“问题探讨””文学鉴赏”以及”活动体验”是有所不同的。本教学设计就是着眼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策略上,重视朗读,重视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重视课外拓展,重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引发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将《我与地坛》置于“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的“精神支柱”话题之下。作为该话题教学的重点,《我与地坛》一文意在促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做深层思考。课本《我与地坛》节选了原文的其中两章,这两章分别突出了怎样对待生命中的苦难,怎样理解母爱等主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不久,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对人生的苦难体验和认识不足,所以在阅读文本时可能产生一定的沟通和体验阻碍;而且就思维发展程度来说,对于哲理性思辩性的语言的深层含义,学生理解起来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来说对第二节母爱这内容的理解反而会因为更有生活体验而显得容易一些。根据学情,安排教学课时数2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文章中的一些比较含蓄的语言 (知识性目标)
(2)理解文章的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力性目标)
(3)体会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引发学生对人生的顽强精神和亲情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五、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从地坛中得到启发的,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两点,教学中以抓关键句的理解为突破口,来带动学生对全文内容和表达的理解。
六、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和读本《我与地坛》全文,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多媒体,收集一些挫折人生的具体事例。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
以金华的感动中华人物孟祥斌的事例和颁奖词导入。
“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巴金《灯》中的名言“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通过多媒体显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