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20字。
杜甫诗三首
1.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2.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
2.了解诗人生平和各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3.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关键词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
1.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能体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