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50字。
  9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二、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学习
  (一)知识链接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五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的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许多其他意象,如“松”“竹”“梅”“菊”“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第17题选择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也预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2、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像”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三、文学常识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