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份。

  25 杜甫诗三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
  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
  25.杜甫诗三首
  精彩开篇词
  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诗史”。今天,请随我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情境导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