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份。

  27 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
  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27.短文两篇
  精彩开篇词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