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份。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却在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闲”字的深蕴内涵。
2课时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 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短文两篇》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而陶弘景是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世间的污浊而不愿在朝为官,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熙宁二年(1069)苏轼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说他诽谤朝廷,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做着有名无职的闲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苏轼便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此时的苏轼,近乎流放。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1、圈注法。2、小组合作讨论法。3、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 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