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00个字。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此文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前几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本节棵主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味文章思维的严密,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注意目的性,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强化训练。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家手笔,是作者站在科学家的高度,面对世纪之交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分析近二百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提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借本文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常存好奇之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
  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
  2、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
  3、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