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50字。2个打包。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曹淑芬                                 审核人:张海敏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来把握体味诗歌内容。
  2、熟读成诵来领悟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安史乱起,杜甫落人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为诗中集大成者,风格沉郁顿挫。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登岳阳楼》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旅夜书怀》背景简介 公元764年春杜甫被贬辞官后携家人来到成都投奔好友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乘船东下在从成都到渝州的途中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此时的杜甫53岁由于国家政局不稳自己生活无着、行无定迹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旅夜书怀”的意思是在旅途中夜里写下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鉴赏品味】《登岳阳楼》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这一联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际、宏伟壮观的画面: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一般。阔大的洞庭湖衬托出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颔联的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情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宇宙无边、洞庭湖浩荡;而个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如此穷愁潦倒,在当下所处的无限大的寥廓乾坤里如一粒微尘。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而尾联又关乎国家社稷,诗境再度变大。杜甫为何“亲朋无一字”?为何“老病”又“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的前后相互衬托,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这种“景大身小”“诗境阔狭”正是杜甫一贯的手法,例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鉴赏品味】《旅夜书怀》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景。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
  颔联: 星、 平野、月、 大江——雄浑浩大
  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颈联:我的名声哪里是想因为自己创作的诗歌而变得显赫呢,做官倒应该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诗人杜甫素来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却没能受到重用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反倒是因为诗歌而名满天下,这却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