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20字。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江苏省张家港市南环路269号) 陈玉驹
手机:13914904326 电子信箱:cyj986404@sina.com
【设计缘起】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该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现实丑恶的无奈。教学此课前,有学生质疑:“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根本没有什么“怪特”的地方。但是他为什么这么认同西山之游而否定他山之游呢?是不是有点矫情?”基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僇”“披”“趣”“异”“引”“向”等6个重点实词的含义;比较辨别,把握“而”“之”等2个重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在此基础上,翻译全文。
2.比较“他山之游”和“西山之游”,把握文章对比映照的文本结构及其意蕴。
3.悟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化基因。
【教学重点】
1.理解“西山”的特征内涵。
2.揭示柳宗元“始得”之秘密。
3.悟懂柳宗元“特立”的文化基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如果没有山,如果没有水,如果没有空气,如果没有树木,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也许,等我们今天学完《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认识“西山”
主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西山”? 请用一些关键词来说明。
(PPT出示西山图片和上述问题,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西山的特征:异、险、高、怪特、特立等(PPT出示这些关键词)。
(1)这些“关键词”有什么逻辑关系?注意这里的“逻辑关系”,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作者认识的变化等角度去思考。
明确:“险、高”是“物象”,“异”是“心象”,“特立、怪特”是“意象”。 物象→心象→意象,体现了柳宗元对西山认识的深化。
(2)课文中的“异”该如何翻译?
明确:“异”是意动用法,可以翻译成“感到……奇异”。“感到……奇异”当然是“心象”。
三、揭秘“始得”
主问题2:游览西山后,柳宗元为什么说“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或者说,期间到底发生了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