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90字。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
第19课《不自由,毋宁死》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选出没有语病,表意明白的一项( )
A.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业,使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一是正确的方法,二是坚定的信念。
B.我仿佛又看到故乡那有着鬈曲飘拂长须的老榕树和时时出现在梦中的潺潺溪水流声。
C.作为开国领导人,周总理大公无私,为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周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
D.庄子《逍遥游》中的“有所待”,指的就是有所凭借、有所约束、不自由之谓。
答案:C
解析:A.面对…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B.看到老榕树和溪水流声,搭配不当;D.指的就是…之谓,句式杂糅。
2. 根据文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必须等待海运时的六月巨风,可见,鲲鹏并不能逍遥。
B.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它们不逍遥,不自由。
C.在该段中,作者对鲲鹏抱赞美态度,而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D.蜩与学鸠嘲笑鲲鹏要到九万里高空才能向南飞,不能像他们一样达到逍遥的境界。
答案:D
解析: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包括蜩与学鸠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3.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
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
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
答案:D
解析:A、B两项中“记叙”和“议论”的说法不妥;C项中“行动上的不自由”说法不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大量事实中告诉我们,要考上理想大学,必须抓紧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
B.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所以说话只能在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
C.昨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又发生里氏5.2级地震,在当地政府和支援人员的帮助下,居民们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临时住所毁于一旦。
D.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答案:B
解析:D项“助长”与“反社会人格”不搭酉。C,语序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将“在当地政府和支援。人员的帮助下”移到“居民们”之后A.无主语,应删去“从”和“中”,让“事实”做主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六月,我们看海去》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企盼与渴望。
B.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 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C.《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描绘的形象更加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