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0字。
《兵 车 行》教 案 设 计
巨野县实验中学 郭爱菊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
2.学会鉴赏诗歌。
3.感受诗人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从古至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残酷的,它使美丽的城池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它使良田转眼变成一片荒芜,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局。所以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反对战争的古诗。(放映课题及作者)
二.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放映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2.体会诗人情感。)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这两个目标。
三.初 读: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两遍,完成两个小任务:(放映:1.读准字音与节奏。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好点评。
3.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认真听,并做好重读音、拖长音以及低语调和高语调的标记。
4.再找一名同学根据自己标划试着读前三行,再找其他同学点评。从第四行开始同学们齐读。
四.品 读:
(一)品味情感:
过渡 语:同学们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说。(可能有激愤、悲愤、怨恨、愤怒等等。)
问题设计:那么,你觉得那些诗句最能表达诗人的悲愤之情?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诗,在对应的诗行旁边做好旁批。(放映幻灯片,展示问题)
学情预设:(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因为这几句描绘了一个悲壮的送别场面,人声鼎沸,哭声震野,看了让人心碎。(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因为战争不但夺去了士兵们的青春年华,甚至还夺走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即便是这样,统治者仍然无休止地开边,百姓对此怨恨深深。(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们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因为这几句描写了一个田园荒芜景象。原有的良田美池,现在一片荒芜。百姓本应过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可现在男人都被征去打仗,只剩下妇女在家,致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4)“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因为这两句写出士兵已经很卖力了,可统治者却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士兵们不光战场流血,受皮外之伤,而且心灵上也受到严重的创伤。(5)“却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因为战争未停,田园仍然荒芜。可是县官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照样上门逼租,这无疑是给百姓雪上加霜。(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