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课件试题)(打包15套)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一无端崖之辞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二鹏之徙于南冥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2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二鹏之徙于南冥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54.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二鹏之徙于南冥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三东海之大乐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三东海之大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55.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三东海之大乐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56.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四尊生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五恶乎往而不可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五恶乎往而不可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57.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五恶乎往而不可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一无端崖之辞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158.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蚜一无端崖之辞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171222138.doc

  二、鹏之徙于南冥
  释文题
  “鹏之徙于南冥”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文为“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述了鹏展翅翱翔飞向南海的壮丽画面。文中庄子将大鹏与蜩、学鸠、斥 对比,言明小与大的区别,然后由物及人说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而算不上逍遥的道理,最后指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游: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逍遥游”即不借助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它旨在说明人应当摆脱一切外物的牵累,追求绝对自由。庄子认为,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明主旨
  本课选文先借“鹏之徙于南冥”的故事将大鹏与蜩、学鸠、斥 对比;然后由物及人讲述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从而从反面阐述了世间万物均“有所待”,算不上逍遥的道理,为从正面表明自己的观点蓄势;第二段庄子从正面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能逍遥。庄子认定的这种逍遥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其中蕴含的一层层不断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后乃今培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三飡而反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小知不及大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汤之问棘也是已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此小大之辩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而征一国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而御六气之辩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而爝火不息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⑫藐姑射之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⑬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⑭犹时女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⑮世蕲乎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⑯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⑰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溟 海 ②陲 边陲 ③凭 依靠,凭借  ④餐 饭 返 回来 ⑤智 智慧 
  ⑥矣 了 ⑦辨 分别 ⑧能 能力 ⑨又 表示补充,追加 返 返回  ⑩变 变化 
  ⑪熄 熄灭 ⑫邈 远 ⑬诳 欺骗 ⑭汝 你 ⑮祈 祈求 ⑯皲 皮肤冻裂 ⑰纩 指新丝绵絮,也泛指绵絮
  (2)一词多义
  ①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博闻强志:         
  ……
  鹏之徙于南冥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而御六气之辩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能”。⑥“辩”通“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答案 C
  解析 C项古今义均为“没有力气,没有能力”。A项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B项古义: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D项古义: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C.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D.奚以知其然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凭”。A项用。B项把。C项目的连词,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南冥者,天池也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答案 C
  解析 名词作动词,往南飞。
  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莫之伤”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两句的句式特点相同。
  B.“以盛水浆”与“以说吴王”均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与“南冥者,天池也”都是判断句。
  D.“吾闻言于接舆”与“去以六月息者也”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解析 C项前一个句子是一般陈述句。A项均属于否定陈述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项均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D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
  ……
  无端崖之辞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穷闾阨巷     穷:贫穷
  B.履危石  危:危险
  C.惠子相梁  相:辅佐
  D.益车百乘  益:增加
  答案 D
  解析 A项应为“偏僻”之意。B项应为“高”之意。C项应为名词作动词,做国相。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灌渎
  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C.骛扬而奋鬐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答案 D
  解析 A项“趣”通“趋”。B项“恂”通“瞬”。C项“鬐”通“鳍”。
  3.对下列加点字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离而腊之 ②郢人垩漫其鼻端 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⑤欲代子相 ⑥日凿一窍
  A.①③⑤/②⑥/④  B.①⑤⑥/②③④
  C.②③⑥/①⑤/④  D.③④⑤/①②/⑥
  答案 C
  解析 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
  均指代鸱(即猫头鹰)。
  B.已而大鱼食之
  指代鱼饵。
  C.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指代七窍。
  D.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指代箭。
  答案 A
  解析 前一个“之”指代鸱,后一个“之”指代鹓   。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饰小说以干县令
  B.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
  C.于是鸱得腐鼠
  D.发之,适矢复沓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B项古义:退却。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C项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