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24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 钱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0 哈姆莱特(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1 城南旧事(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2 长亭送别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3 等待戈多(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4 鸿门宴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5 陈情表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6 段太尉逸事状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7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8 郑伯克段于鄢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19 报任安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2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4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5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6 喜看稻菽千重浪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7 访李政道博士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8 甘地被刺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9 雷雨(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训练: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每小题5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解析C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三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解析D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解析B项,以偏概全。第六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5分,每小题5分)(导学号50780004)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
……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0分,每小题5分)
我要写出潜伏在河流下面的东西
——著名作家高建群访谈录
马召平:首先祝贺你的长篇小说《大平原》出版。作为长达16年积聚后的喷发之作,你说这部作品是“唱给精神家园的挽歌”,那么你能具体说说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吗?比如在风格和主题方面。
高建群:为中国文学写点东西,一直是我的梦想。中国文学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90年了,在这期间,小说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被提出来以后,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还乡记》、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以及巴金、茅盾的小说等。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小说要为紧迫的时势服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被中断。建国初期的文学,受到政策的影响,必须为政治服务,从而限制了文学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时期文学重拾“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随之出现了一些好的小说。《大平原》是我吸收了这些营养以后所创作的作品。
马召平:我常常听到评论家评价你的作品以及你这个人时,说你的作品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说你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你怎样看待别人对你的这种评价?
高建群:说我具有崇高感的话是评论家阎纲在鲁迅文学院讲希腊悲剧时说的。我喜欢大气、厚重的作品。从语言上讲,如郭小川所说,像闪闪发光、叮咚作响的河流,中国的方块汉字在作品中跳跳蹦蹦,闪闪发光,就是那种感觉;从内容上讲,如高洪波所说,高建群是一个善于在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中从容起舞的作家。我喜欢站在高处,把历史拉进来,把人间的大喜大悲拉进来,奏成我的交响乐。我追求一种崇高感。
马召平:众所周知,陕西作家喜欢深入生活。我也注意到了你的几部重要作品都是在你挂职期间完成的,比如《最后一个匈奴》就是你在陕西省黄陵县挂职期间的成果,新作《大平原》是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挂职期间完成的。除了生活上的经历外,你的作品是否还跟个人的某种情感倾向有关?比如兵团情感、高原情感。
高建群:我去过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别人没有经历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在祖国的边疆游历,尤其是在新疆。从那里出发,我一边走,一边从大地上汲取营养。我到过阿尔泰山、楼兰、敦煌,一路走来,不断从这些地方吸收营养。
马召平:那你觉得你所吸收的这些东西是否过时?是否与当下的文学主题相悖?
高建群:好作家永远都在学习,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过时。换句话说,我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我每天都在学习,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我今年56岁,我一路走来就像块磁铁一样,不断地吸附知识、智慧。所以,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深沉的东西,这是年轻的作家所不具备的,也是必须到我这个年龄才能写出的人生感悟。所以我是不会过时的。况且我还在不断地学习。
马召平:在回顾你所有的作品时,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写出了符合自己意愿的作品?
高建群:我每次写作都动用了全身的力量。作家写作就像一个人饲养一头刚出生的小牛,每天喂它一些饲料,渐渐地,牛长大了。
马召平:在你写作的时候,你常常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是旁观者的姿态吗?
高建群:作家写作时一定要保持旁观者的姿态,在生活中他也应该成为观察家,要有一种超脱功利的心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写作中,作家要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若写一个人自杀,就给读者一种自杀的感觉,若塑造一个英雄形象,就让读者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英雄气质。
马召平:除了你的长篇小说具有高氏文学作品惯有的“浪漫骑士”情怀之外,你的很多散文作品也体现了精神方面的思索与探寻,其中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西地平线上》就写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你的散文常被评论界划定为西部散文,你是怎么理解你的散文写作的?
高建群:我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散文跟诗比较近,而小说跟戏剧近一些。我希望我的散文“闪闪发光”。我曾主编过《今文观止》,把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散文基本上通读了一遍后,我发现了一个蹊跷的现象:新时期文学30多年来获奖的那些散文,基本没有好的。
马召平:主要是缺少性情的东西!
高建群:对,缺少性情和自由。散文应该是黄钟大吕式的歌唱,充满智慧。但是现在的散文越写越小气了,“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有些人跳进家门口的池塘里扑腾两下,就说“曾经沧海”,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长篇小说《大平原》,是高建群吸收了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传统后创作出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作品被他称为“唱给精神家园的挽歌”。
B.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极为重要,可以说,高建群能写出《大平原》这样的作品,和他深入生活、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密不可分。
C.高建群认为,一个好的作家永远都在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所以他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深沉的东西。
D.高建群的散文雄浑壮美,大气磅礴,体现了精神方面的思索与探寻,常被评论界划定为西部散文。
E.高建群认为新时期文学30多年来获奖的散文基本没有好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散文缺少性情和自由。
解析C项,“他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深沉的东西”中的“一直”不正确,原文是说“必须到我这个年龄”,才能写出那种深沉的东西。D项,“雄浑壮美,大气磅礴”是对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的评价,并不是对高建群所有散文的评价。
答案CD
2.文中说高建群是“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高建群的作品有一种大气、厚重的特点;②从语言上看,高建群作品的语言有声有色,富有激情,充满活力;③从内容上看,高建群的作品将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融合在一起,善于表现人间的大喜大悲,像一部交响乐;④从格调上看,高建群的作品追求一种崇高感,充满了智慧。(意思对即可)
3.高建群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高建群认为作家写作时,一方面,要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要做生活的观察者,要有一种超脱功利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倾注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
4.高建群是中国文坛上一位有个性的作家。读了这篇访谈后,你有何感受?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高建群的创作目标很明确,立志为中国文学写点东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像他一样,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②高建群强调生活阅历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这告诉我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要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③作为一个作家,高建群非常重视学习,他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启发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④高建群热爱写作,他“每次写作都动用了全身的力量”。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对这件事充满兴趣。(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即可)
(二)(2015•江西上饶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20分,每小题5分)(导学号50780015)
中国第一大法官
武原 陈伟德
能成为出任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第一人,在一般人眼中,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而对于1946年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梅汝璈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忙于内战,对这场国际审判并不重视,在庭审准
……
课时训练1 钱
一、夯基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作答时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在上面给出的三个句子中,第①句说的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应该用“义不容辞”;第②句说的是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应该用“责无旁贷”;第③句说的是某杂技团技艺超群,在承担某项任务的时候无所谦让,应该用“当仁不让”。因此,正确的选项是C项。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代表们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除了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起作用以外,贸易“双赢”的观念也是有贡献的。
解析A项,结构混乱,可以在“成为”前面加上“使之”,这样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语义上,主语都是前面的作者,从而消除混乱;B项,不合逻辑,“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词;C项,成分残缺,应在“将”后加上“就”字,或加上“围绕”一词。
答案D
3.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 。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
……
课时训练19 报任安书(节选)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意气勤勤恳恳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解析A项,“意气”,古义指情意;今义指志趣和性格。B项,“倜傥”,古今义同,指洒脱,不拘束。C项,“下流”,古义指处于卑贱地位;今义指卑鄙龌龊。D项,“口语”,古义指说了几句话;今义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太上不辱先
C.若望仆不相师
D.且勇者不必死节
解析B项,“辱”与例句中的“生”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C项,“师”,名词用作动词;D项,“死”,动词的为动用法。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见
C.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解析A项,“摩”通“磨”;B项,“见”通“现”;D项,“责”通“债”。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