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30字。
榆林市定边县实验中学师生共用导学案(高中语文)
课题:《小狗包弟》 课型:新授 课时:共1课时
备写人: 刘清 时间:2015年4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 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感知作者情感变化。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我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引(温馨提示:阅读知识内容需用双色笔勾画识记内容,并作总结。)
(一)作者介绍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他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曾对二十世纪中国有过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鼓舞人们走向新生道路的《激流三部曲》,还是八十年代代表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痛苦反思的"讲真话的书"——《随想录》。乃至后来呼唤建立文革博物馆,虔诚严苛地自我拷问和历史反思的忏悔精神,都曾在思想界和社会各阶层引起强烈反响。像这样巨大的思想艺术的冲击波,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阅读上实属罕见。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晚年说;“巴金奋斗了一辈子,活得太苦、太累、太不容易,但他的文章却让几代人思考怎样做人和作文。”
(二)背景知识
“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人望乡》至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
二、预习自测(温馨提示:借助工具书、课本,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