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90字。
咬文嚼字
基础练习
1.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4.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5.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6.“套板反应”的后果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哪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综合练习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成“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