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540字。

  2018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3月济南市一模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中国古代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哲理性感受和领悟,这是比西方艺术的高明之处。
  D.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1.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了意境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2.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最晚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让人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作为西方人他也感觉到了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3.C
  2018年3月淄博滨州一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