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道小题,约16020字。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运用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犄(jī)角    甄(zhēn)别  嗥叫 (áo)       按捺不住(nà)
  B. 灰烬(jìn)   恣(zì)意   诳(kuánɡ)语   妄自菲薄 (fěi)
  C. 悄然(qiāo)   戕(qiānɡ)害   摭拾(zhí)      引吭(hánɡ)高歌
  D. 桑梓(zǐ)   搭讪(shàn)  屏窒(pínɡ)      入不敷出(fū)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 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峥嵘岁月      沉缅     锲而不舍     磕绊
  B. 含辛茹苦      仓皇     幽深奇诡     纹身
  C. 急躁不安      跋涉     毛骨悚然     斑斓
  D. 无动于衷      谛造     熠熠闪光     嘹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沉缅-沉湎 B项:纹身-文身 D项:谛造-缔造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
  3.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  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  ,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  ,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 经年累月 南辕北辙 各有千秋    B. 旷日持久 大相径庭 各有千秋
  C. 旷日持久 南辕北辙 半斤八两    D. 经年累月 大相径庭 半斤八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首先可以用第三空的成语进行排除,第三处是说“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特色,而“半斤八两”含贬义,故只能使用“各有千秋”。第二处是说对唐宋诗的看法不同,应使用“大相径庭”。第一处,是说对唐宋诗争论拖延时日太久,应使用“旷日持久”。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旷日持久”侧重“耗费”“拖延”;而“经年累月”只是说时间长。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半斤八两”含贬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许多水果具有药用功效,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都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B. 车辆假如万一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C.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D.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语A项句式杂糅,“含有“后面加“的”,即改为“如柠檬中含有的柠檬酸、柠檬多酚……”。B项“假如”“万一”语意重复,须删去其一,且将“车辆”放在“如”或“万一”之后;C项,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点睛: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5.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根据前文语境,引出了“葫芦”,所以和前文衔接最好的就是对“葫芦”的相关情况进行总体介绍的③句,然后是⑤句进行形状介绍,④句是用途介绍,接着再介绍使用葫芦的历史以及记载——⑥句和①句,最后②句是总结,也是对开头的照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①中的“它”承接⑥中的“葫芦”,所以排除A.C;④是个过渡句,它承前文的介绍葫芦,提下文的人们利用葫芦,所以排除D。
  6.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表达“人事沧桑,自然永恒”感慨的一项是
  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B.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C.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D.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情感。题干要求“不属于表达‘人事沧桑,自然永恒’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