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道小题,约1722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茫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是 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2)这恶魔似的铁马,那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
(3)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 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A. 寄寓 振聋发聩 融化 B. 寄寓 震耳欲聋 熔化
C. 寄予 震耳欲聋 融化 D. 寄予 振聋发聩 熔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寄予”指寄托希望,给予同情、关怀等。“寄寓”指寄居他乡或含有某种思想。第一句,“是……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和“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两句结构一致,从下文的“给以”可以判断应选“寄予”。“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振聋发聩”原指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现多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第二句中,修饰的对象是“机器喧嚣声”,这是具体的声音,应选“震耳欲聋”。“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可虚化;“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第三句中,后面是说“所有思绪”,应使用“融化”。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中的“震耳欲聋”和“振聋发聩”就可以从适用对象的角度辨别。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此时的肖邦,不仅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边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B. 修订后的考纲新增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要求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C. 英国两位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公开批评俄罗斯政府没有为年轻学者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D. 中国文化中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不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践行和培育”语序不当,事理、逻辑顺序颠倒,应先“培育”,然后再“践行”,“践行和培育”应该改为“培育和践行”。C项,“英国两位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应该把“英国两位俄裔学者”放在“在”之后。D项,“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句式杂糅,应该把“同样不可小视”去掉。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A.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B.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 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
D.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这是考查修辞手法。首联了解修辞的种类,然后把握各种修辞的特点,接着分析例句的修辞,最后分析选项。例句“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使……,使……,使……”,句式一致,语气一致,意思相关,且是三句,这是排比修辞;C项,“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这也是使用排比的修辞。A项,“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远了”,这是反复修辞手法。B项,“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像”是比喻词,“凌霄花”是喻体,这是比喻修辞手法。D项,“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冬宵三友”“调戏”,这是使用比拟修辞手法。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 。 。 。 。 。
①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
②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③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⑤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⑥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A. ①⑤③②⑥④ B. ②⑥④①⑤③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④⑥②⑤③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文字是说故乡与人的关联;第一句中的“它”是指代前面所说的“故乡”,故应排在第一处;第五句中“旅游景区”与第一句中的“旅游”相连,故排在第二处;第三句中的“悲伤”与第五句中的“血、泪、汗水”相连,放在第三处;第二句中的“而”“美”“悲”与第三句紧密相连,排在第四处;第四句中的“这个意义”指的是第六句所说,故放在第六句后面,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本题中,根据全段文字整体意思判断,是对比故乡和旅游景点;抓住选项中“它”、“而”、“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中国的‘悲’”等信息点进行判断。
5. 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1)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2)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3)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
(4)敬请届时光临。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得体的一项”,且题干明确“请柬”。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把握场合、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C项,“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因为前面说“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这是对对方说的,对受邀请的对象不宜提出这样的要求。A项,是说时间、地点和报告主题,表达正确;B项,是对邀请者的评价,表达准确;D项,“敬请届时光临”,这是邀请对方前来,表达正确。
6. 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蟹六跪而二螯(脚)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以道为师)
B.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 故为之文以志(记)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人) 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C.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除束缚)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常常)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