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7(7份)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必备知识 2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4讲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 7 关键能力 第5讲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温馨提示:名句助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见配套单册“单册三 板块二 清单五”)。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
  从“5角度”入手,读懂诗歌
  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 别 标 题 重要信息
  (1)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2)2018•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3)2019•浙江卷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4)2017•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5)2017•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答案] (1)①表明了对象(许道宁画);②表明了事件(给许道宁的画题诗)。
  (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3)①交代时间(早秋);②交代了地点(书斋);③表明了对象(龙武李将军)。
  (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5)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3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
  应对策略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C [C项理解错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应对策略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现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从高考命题来看,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歌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歌中的某一个字、某一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等。②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考法1 分析词句情感
  考法阐释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设问
  方式 (1)(2018•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2步骤”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情感
  情感 具体内容
  喜系列 ①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②对历史人物的歌颂;③对建功立业的渴望;④对征战沙场的无畏;⑤保家卫国的壮志;⑥隐居生活的悠闲与宁静;等等。
  怒系列 ①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②对朝廷昏庸的失望与批判;③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④对官吏贪婪的厌恶;⑤对战争的厌弃;等等。
  哀系列 ①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②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③对人民的疾苦的同情;④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
  思系列 ①对故土、亲人的思念;②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