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范成大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范成大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高适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韩偓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韩琦作品精选精练.doc

  范成大作品精选精练
  春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14.B(“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2分)
  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2分)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2分)
  (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亦可)
  附诗歌鉴赏:
  诗以“春晚”为题,借暮春之景,抒忧愤之情。
  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然而这“荒园”毕竟不乏“追随”者。那些燕与莺,又“舞”又“啼”,多么得意;但他们贪恋荒园,不过是因为腐枝败叶间小虫多,便于捕食罢了,故曰“各自私”。这里,“各自私”的燕与莺,“萧瑟”的“荒园”,显然别有喻意,隐射时事,他联想到即将崩溃的南宋小朝廷,联想到朝廷中那班争权夺利的小人。颔联紧承首句。“日长”、“花老”,既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诗人心绪。常言道:“欢愉恨夜短,愁闷觉日长。”昏昏醉眠,日长难遣,尊前花老,诗情难觅,于是止不住把满怀愁绪,直接抒写出来。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这是全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花老”而联想到人老。这里“吾衰久矣”,既是字面义,也是暗用典。诗人巧借其意,以
  ……
  顾炎武作品精选精练
  八尺①
  顾炎武②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
  【注】①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②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B. 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
  C. 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心中绵绵的愁绪和遗恨。
  D. 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
  2.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1、D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确实在抒发兴亡之感,但从尾联 “莫话兴亡”“巳白头”,本诗悲沉苍凉,并无激越之感,而是深深的悲痛之感。故选D。
  2. ①国家沦亡以后凄惶悲伤、 无依的心情;②在明末清初动荡中作者不屈从命运安排、期望挽救衰颓国势的民族情感;③往事不堪回首、旧日的希望只换来鬓发斑白的深挚的悲痛。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
  韩偓作品精选精练
  见别离者因赠之
  韩偓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原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
  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2.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C[解析]“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将远别”是眼前实景。
  2.①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送行的人们呜咽着,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2分)②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方的现状,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2分)③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2分)
  有瞩
  韩偓
  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晚凉中诗人在江边散步、看书,交待了诗题“有瞩”的具体情境。
  B.颔联描绘风劲帆动、潮来水寂的景象,象征小人得势、英雄落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