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90个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些名篇正是实施这一目标的很好的素材,文章人物形象鲜明,内涵丰富,那平淡的语言中,往往有值得品味揣摩的东西。而且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很明显地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分门别类的积累一定的词汇,背诵一定的古诗文名篇。这些文章都是先秦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老师要讲清,讲透,训练扎实,让学生掌握。其次,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吸取民族智慧,丰富传统文化底蕴,并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做到上面两点,仅凭课内文章的学习,显然不足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其关键还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的延伸。
二、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文言文,所选取的古代诗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本单元提示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邹忌讽齐王纳谏》记述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文章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经验,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也缺乏相应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的角度理解评价文章方面,也往往易于流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针对九年级学生学情特点,从积累总结文言知识及评价文章两方面加以指导,从而达到学生能自己回忆、联系、比较、评价一篇浅易的文言文的目的。
教学中引导学生延伸阅读的书目:
1.阅读《触龙说赵太后》;
2.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
3.课前回读《出师表》。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四、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使用录音范读,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去学习、去探究、去领悟课文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
1.说历史,激趣导入:
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