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80字。
陈与义作品专练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陈与义②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①午日:即端午。②此词是作者南渡之后,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所作。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开头“高咏楚词”一句通过高咏屈原的作品透露了词人的壮阔胸襟和感伤心绪。
B.“榴花不似舞裙红”三句,把“榴花”比喻成“舞裙”,回忆过去生平得意的情景。
C.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戎葵凝笑墙东借物咏怀,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D.最后两句作者面对湘江,把感情寄托在试浇”的动作及对“桥下水”遐想之中。
2.本词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B.“把‘榴花’比喻成‘舞裙’”错误。应该是对比衬托手法: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对比映衬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2)①对屈原的缅怀源自首句“高咏楚词酬午日”以及最后三句“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②现实与过去对比,过去春风得意如今却无人理解的苦痛之情源于“榴花不似舞裙红”,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③对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感慨源自“天涯节序匆匆”“万事一身伤老矣”。节序匆匆,一身伤老,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却报国无门、事业无成的感慨。④表达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源自“戎葵凝笑墙东”,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