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60字。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登高》参赛导学案设计
  素养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辛酸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度日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56岁的他抱病,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写成了《登高》。
  三、文体介绍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四、资料链接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具体研读
  (1)鉴赏首联
  ①首联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声、渚、沙、鸟。
  ②用什么词来修饰?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③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急风:使人感觉冷,风很急劲。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天地广阔,人渺小孤单。“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