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90字。

  《劝学》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学习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资料链接
  1、《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