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550字。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及名师点评(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根据散文特点,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散文是最具个性化的文体形式,这种个性化体现在文本形式的个性化和文本内容的个性化。所谓文本形式的个性化,指的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语言风格和用语特点。语言风格指文字是清新淡雅还是凝练厚重,是简约朴素还是华丽秾艳,是含蓄蕴藉还是豪放畅达。用语特点指作者喜用长句还是短句,多用散句还是骈句,用什么修辞手法是否使用叠词等等。文本内容的个性化,则是作者对世界独特的看法,这里包含独特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散文的价值,主要就在于其个性化上。“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如果在这一点上含混不清,就失去了欣赏的前提。”(《秋天:两种不同的现代散文美》)
因此,对散文的学习,多从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两个角度进行。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教学内容现存的问题主要有: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教成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3.不注重散文中蕴含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途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故都的秋》一课,其实是有许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比如本文的结构、“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写秋的角度、个性化的语言、遣词造句的技巧、典型事物的选取;比如独特的审美情趣、知人论世等等。关于本文的一份学情调查很有意味:根据调查,91.5﹪的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基本把握;47﹪的学生认为难以理解的是郁达夫个性化语言中表达的独特审美情趣,即“作者对秋清静悲凉的态度”。由此可见,把这篇文章独特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教给学生,应该成为本文的学习重点。
马庆强老师的《故都的秋》一课,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教学(学习)目标,但如果梳理其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学习)目标基本上是“围绕鉴赏语言,品味作者独特的情感”来进行的。应该说这是符合本文的教学要求的。
二、课堂上分析课文的惯常做法
通过鉴赏语言来感受思想情感,其实是通过言语表达形式的理解、分析、揣摩和体会,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这个对言语表达形式理解、分析、揣摩和体会的过程,在散文教学中,常常被简化为通过阅读语言,了解文章情感和思想的过程,其落脚点往往只是作品内容的简单再现,是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浅层次重复,课堂呈现形式往往为师生朗读、师生针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情感的交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