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件+教案
《故都的秋》配乐朗诵(节选).mp3
【教学课件】《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pptx
【教学设计】《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docx
【视频】陈铎朗诵视频《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mp4
《古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文章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通过朗读领悟、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进而培养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本文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展示京城秋景图片,同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流:秋天来临之际,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示例:⑴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⑷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