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90字。
《故都的秋》实用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品读探究,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通过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秋景中渗透的“雅趣”之美。
3.感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以及悲凉、伤感之音。
4.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古典诗词导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秋景也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的确如此,“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明确目标:
读,故都清秋之情;品,文章的写景艺术;悟,作者的人生心境情感;写,自己的眼中秋景。
文本解读:
一、读
自由诵读课文,思考问题: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着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感情:热爱 眷恋 向往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二、品
1.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秋的语句或段落,反复品读,并说说这些语句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五幅秋景图,庭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重点赏析一二幅。
赏析角度参考(自由选择)
感官角度:调动感官,品秋味;
品味语言:结合手法,品效果;
情景交融:置身语境,品景情;
细节描写:抓住关键,品细节。
2.同学发言,集体讨论。
①第三段,庭院清秋
“听得到青天驯鸽的飞声” 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写出了清、悲凉。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环境的悲凉。
②第四段,秋槐落蕊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清、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