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80字。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