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30字。
《芣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课文,是一篇诗歌。《芣苢》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于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芣苢》出自于《诗经•周南》。是一篇记载劳动的歌。诗风具有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诗歌用了六个动词演唱了一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快的劳动场面,给人以想象空间与美的享受。
2、说教学目标: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设定了以下几个三维目标:
1、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其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掌握本课中重点字词,背诵并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3、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的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4、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深刻领会劳动之乐,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3、说教法:
本诗主要采用诵读法、兼以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4、说学法: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朗读和吟诵的过程中,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笔记与记忆方式,积累诗歌中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从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入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
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苤莒》。
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
①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对《诗经》做多方面的介绍。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②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读音,读准字音及理解意义,把握诗歌基本意思。
设置问题:
①在诵读《芣苢》的过程中,声音的轻重缓急有什么变化?
明确:六句“采采芣苢”间穿插六句“薄言x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后,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稳过渡,速度不快,“x”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章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到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船随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
②.你觉得这首诗描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