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80字。
《声声慢》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1、导入:
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烂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铮铮铁骨,大声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她是谁啊?她就是我国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作品《声声慢》,进一步认识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2、出示目标:
1.诵读全词,理解词的内容。
2.分析意象,体会词人情感。
3、初读,把握字音节奏:
学生读;学生评;老师指导阅读(这首词的基调是低沉哀伤的,读的时候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注意语调的抑扬。)
4、再读,把握情感:
问题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愁
问题2:词人为何而愁?
明确:出示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
由背景可知,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后期悲惨凄凉,有山河破碎之愁,丈夫离世之愁,所遇非人之愁,可见其愁苦之深。
5、品意象,体会情感。
问题:李清照如何将这种愁情传达出来的?
明确:借助一些意象。
小组讨论:词人借助哪些意象来传达愁情?找相关句子并并具体分析其中的意象。
明确: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这一意象,诗人往往用来浇愁,词人也是借酒浇愁,可见其愁情。“晚风”写出了环境的清冷,更加重了这种愁情。
思考:浇愁的酒最好是浓酒,词人为什么要用淡酒呢?
明确:词中的“淡酒”并非酒味淡,而是愁太浓,浓酒入愁肠也顿觉索然无味。
学生读,读出情感。
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明确:“梧桐”这一意象常用来表现寂寞忧愁,离愁别绪。如: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词人借“梧桐”表达自己孤身一人,与丈夫永世隔绝的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