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430字。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语言品味与学习。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探讨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缘景入情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 “ 不远千里 ”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 秋 ”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 《故都的秋》。
  3、缘景入情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古代有“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说法,讲的就是文学的抒情性。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能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情感源于现实,更要寄托于现实。因此,在对抒情性文学作品(散文)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声音、画面、情感)逐步进入,其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是“画面——情感”层,即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混混沌沌 (    )一 椽破屋(  ) 潭 柘寺(   ) 落 蕊(   )
  著 着单衣(  )  颓废(  )   廿四桥(  )   鲈鱼(   )
  2、快速阅读全文。边看边划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划出表示颜色、声音的词语、短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