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8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议论段主要写了什么
  笔者以所在南方的秋味导入,引出《故都的秋》。抓住这篇散文情、景、理熔于一炉的特点,分出文章的大层次,然后从“理”切入,拈出本文写景具有“颓废”色彩的特点。
  师:不知不觉立秋已两个多月了,请你说说在南方感受到的秋味?
  生:南方的秋天,秋味比较淡,绿叶都茂盛在枝头呢。虽然立秋已久,依旧看不出有多少秋的气息。
  生:南方比较暖和,秋天与春天的界限不分明,你看现在10月中旬了,我还穿T恤呢。
  师:是的。用《故都的秋》中的话来形容南方的秋——
  生(众):草木凋得慢……
  师:用《故都的秋》里的话来概括北方的秋----
  生(众):特别地“清、静、悲凉”。
  师:散文不过情、景、理三端,这篇散文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请你在“秋”字前各加一个字,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生:(1一2段,14一15段)爱秋;(3—11段)写秋;(12—13段)议秋。
  师:写景散文里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请大家诵读“议秋”两段,用简明的话说说这两段中作者到底要讲什么?
  生:讲“秋的深味,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师:是吗?请关注第14段的内容,这一句应该是第13段和第14段的过渡句,不是对第12、第13段内容的总括。我们找一下,这两个议论段中,围绕写秋,提到了哪四类人?
  生(众):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我、有情趣的人类。
  生:我知道了。提示句在第12段段首。这两段,郁达夫似乎要讲,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也就是但凡有情趣的文人,都喜欢写秋,甚至是悲秋,因此他们的文章都带有很浓的颓废色彩。
  师:是的。这两段,郁达夫拉来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为自己“背书”。言外之意不仅我一个人喜欢“颓废”色彩嘛,你们看,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都喜欢!
  二、郁达夫笔下的秋“颓废”吗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读通了写景散文中的说理段,很顺畅地抓住了本文的第一个文眼“颓废”。通过对这个字眼的分析,比传统教学抓“清、静、悲凉”要来得有效:一是“颓废”带有明显的贬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