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50字。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品味诗歌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号称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为中国诗歌开创了现实或浪漫主义的源头,还是唐诗宋词将诗歌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最高潮,中国诗歌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不断变化着。而我们必修二第二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是唐代近体诗产生前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节点。那么,到了东汉末年,诗歌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呢?今天我们通过古诗十九首的选篇《涉江采芙蓉》的学习来看一看东汉末年文人诗。
  二、背景介绍
  师:首先,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东汉末年,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时期?
  生:战火纷争、动荡不安的时期
  师: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自汉武帝起,汉代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掌管音乐和采集民间诗歌,是哪个机构?
  生:汉乐府。
  教师开始补充背景: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群雄并起的时代,有许多人,他们社会地位不高,但有着一定的学识,他们走出家乡,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在文学上,一些人先是模仿汉乐府搜集的五言民歌,后来渐渐脱离模仿的痕迹,开始自行创作五言诗歌,这就是东汉末年五言诗文人化的过程。这些人写的诗歌多表达了离乡之后的离愁别绪,情感上低落沉重,语言质朴但是善于融情于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由于作者不可考,南朝萧统将十九首这样的时候编入中国现存最早诗歌文集,合称《古诗十九首》。而这十九首诗歌,就是乐府诗歌文人化的标志。
  不仅如此,还有两部著作,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极高的评价。《文心雕龙》中说,它是“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