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80字。
《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它表现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命运纠葛,折射出极丰富的人性,也因此而成为“文化界说不完的风景”。课文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写到了周朴园、侍萍及两个儿子周萍、大海这一家四口三十年后的重逢,剧中矛盾冲突激烈,人物语言精彩,利于读出人性的复杂。从学情角度,高一的学生多数对《雷雨》的剧情有所了解,但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甚至仅停留在“好”与“坏”的标签阶段,对如何欣赏剧本也无理性认知。另外,针对以往赏读人物侧重周朴园,本节课立足侍萍。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语言,感知丰富人性;
2.初步掌握方法,有所凭借入戏。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
这篇课文是戏剧,属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欣赏尤其强调“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境界,而话剧界流传的“我即人物”更提示我们要贴近人物,要入戏,要像演员那样读剧本,读出舞台氛围,所以本课主要的教学方式拟定为: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的说戏式教学。作为导演的教师帮助学生把握矛盾冲突,注重启发诱导、方法点拨,主要内容由学生自己体验、感悟、表达。整个过程不强调学生做正规表演,而始终强调以诵读同时可伴以适宜的肢体语言传达对人物情感、内心活动的理解,力争上出真语文的味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课前任务:了解《雷雨》剧情,熟练朗读课文节选内容;依据节选情节,谈谈对鲁侍萍的初步印象】
1.导入新课
我们的话剧舞台上有一幕经久不衰的传奇剧作,它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部里程碑佳作是:《雷雨》(精心动魄);作者:曹禺。《雷雨》是曹禺先生23岁时的天才创作,写于1933年,时至今日,经历了近百年的时光淘洗,光彩依然。而它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学界认为“表现了人性的及其丰富”是重要原因。今天,我们试着走近这位话剧天才,走近剧中主要人物之一——侍萍的内心,看先生借这位女子的命运,传达给我们多少关于“人”的思考。
【导语设计希望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和课堂主体内容密切相联,力求亲切自然】
2.整体感知
依据节选情节,以“三十年前、中、后”为限定语简述侍萍的人生故事。
【参考结论】30年前和自己伺候的少爷相恋;30年中流落他乡、两次再嫁,受尽人生磨难;30年后为找女儿,与故人重逢,旧情不再,母子难认。
【此环节是希望学生在对人物作深层次探讨之前,先唤起自己对人物的最初情感体验,同时以限定语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