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70字。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②读懂节选部分的字面意义。
③把握节选部分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④分析尖锐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⑤品味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及其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中哈姆莱特是最具哲学意味的人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调查统计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活着还是死去”自从这位丹麦王子向着冥冥难解的自然和自己内心发出这一疑问之后,几百年来也常常回绕在人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通过节选部分领略他那丰富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作家作品。(与学案同步上课略)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三、背景介绍。
四、检测基础知识。
见《预习导学案》
五、梳理剧情和理清人物人物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