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90字。
《六国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导入
《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典籍中也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了解历史上有关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并进行思考。
3.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了解本文写作目的,并培养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
三、文本探究
(一)苏洵《六国论》——理清脉络,精准把握观点
1、大家已经通过自学和我们上节课的释疑解决了字词障碍,我想各位对文章大意也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请问,苏洵六国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观点的?
(两个分论点:赂秦者和不赂者)
3、那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呢?
(先是四组对比:
一是秦以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
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
三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
四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
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4、有没有补充的?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写不赂者这一部分的呢?
(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赂秦者,乃是饮鸩止渴;不赂者,乃是唇亡齿寒。针对两个分论点,作者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总之,作者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一言以蔽之,败在一个“赂”字。
(二)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
1、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只是以《六国论》为题的就有四篇,分别是昨天预习的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和李桢,下面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观点,哪个小组想到了可以直接写到黑板上,想好一篇就可以来写。
方式:(1)小组讨论
(2)小组派代表把观点写到黑板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