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200字。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 学生课前学习准备:
  1、 对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进行复习回顾。
  2、 重温杜甫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4、 熟读本诗。
  二、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2、 理解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3、 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 教学难点
  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 学法指导:
  1、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
  2、 通过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
  3、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 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及诗歌的特点。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唐朝的诗人中,有一位给我的印象总是眉头紧锁,你们初中时就学过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曾发出豪言壮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现在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吗?对,是杜甫。杜甫这人,眼光总是投向人间的苦难,他一生多灾多难,又总能推己及人,忧国忧民。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登岳阳楼》,感受杜甫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情怀。
  (二) 分析诗歌:
  1、 初读,逢诗情画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 请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检查读音、节奏掌握情况。
  (3) 学生再读诗歌,理顺诗意。
  (4) 请一位学生翻译诗句,教师适时点拨。
  2、 细读,品诗圣壮思。
  (1) 品读诗歌颔联,思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为什么?
  明确:“坼”和“浮”
  “坼”, 意为“分裂” ,引申为有力地划分, 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 把广裹的吴楚两地冲开分裂了,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 ,意为“飘荡、浮动”, 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洞庭湖几乎包容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天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日夜飘荡起来,写出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揣摩。
  通过二字,表现国家的分裂,时局的动荡。
  (2) 这两句描摹出的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宏奇伟丽。
  (3) 品读诗歌颈联,思考:通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们知道,杜甫有什么?无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有”什么和“无”什么, 紧扣诗句,而后结合老杜的人生经历及此时处境。
  明确:
  无——物质贫乏,无亲朋音讯,无精神慰藉,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无青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