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8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2.教师小结: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证真完人。
  2、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3、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4、题目解说
  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更系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园囿里,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孟子》作为中国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其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