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30字。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提炼前三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关键概念,梳理三篇文章间的内在关联,并总结文章梳理的基本方法。
  2.理解乡土社会“生于斯、死于斯”形成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3.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字下乡难”多层次原因,并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学习准备】
  1.教师收集并分析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2.阅读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和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节选部分,简要评述三人相互对立的观点。(参见《助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
  3.教师要掌握以下几点学情:(1)学生对什么是概念不清楚,会误解成一句话;(2)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差异巨大,主要把握学生分歧的原因;(3)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思路可能完全被作者牵着走不能分辨是非。
  【学习评价】
  1.修订完成的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2.完成《助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乡土中国》里凝结着学术救国的热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于深重危机中,当时的爱国人士提出过各种救国方略,有说实业救国的,有说教育兴邦的,有说文化兴国的。费孝通等人却认为学术也能救国。
  在《乡土重建》一书中,费孝通饱含深情地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只能说在乡村里可以看到中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问题都牵连到这些在乡村里住的人民。我也相信目前生活最苦的是住在乡村里的人民,所以对于他们的生活的认识应当是讨论中国改造和重建的重要前提。”(《乡土重建》118页)
  二、联系背景,宏观把握
  但是当时学术界对中国乡村特点的认识并不统一。
  1929-1937年,因我们实际钻到乡间,钻到农民的生活里去研究,从研究实验中,我们体验出来,发现中国人民的四大问题——愚、穷、弱、私与改造方式的四大教育(艺术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晏阳初《由识字教育到乡村建设》)
  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结构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或说是文化失调,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任何一时一地之社会必有其所为组织构造者,形著于外而成一种法制、礼俗,是即其社会秩序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讨论与交流1:
  读了前三篇,你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识与哪位前辈(晏阳初、梁漱溟)的理论更相契合?
  明确:费孝通先生曾经跟随梁漱溟到山东参与乡村建设,思想上受其影响较深;而对于晏阳初的观点,费孝通并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