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10字。
《故都的秋》《济南的秋天》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是一篇艺术性散文,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这一点是不能含混不清的。分析这篇文章的困难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可能觉得文章“很一般”,也可能觉得文章“挺好”,但多数学生说不清楚好在何处。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审美修养,分不清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比较《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天》,二人同样写秋天,但分析其在作品中不同的审美追求,有助于我们理解郁达夫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即郁达夫式的“悲秋”。
教学目标
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天》,通过取景特点的比较,感知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审美追求,探究郁达夫式“悲秋”的成因。
导学案
【任务一】
1.通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老舍《济南的秋天》,选择描写细腻、情感较为浓烈、结构特点突出的句子(至少两处)进行品读。
比如:
《故都的秋》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济南的秋天》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