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220字。

  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2023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而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自我评价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因而子贡认为孔子还算不得“君子”。
  B.孔子所谓的“君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C.子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认为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区别,二者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
  D.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可以从其行为是否得当入手,无须过于纠结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重新阐述传统文化中“君子”的概念,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
  B.文章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使用“本质”“外延”等说法,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C.文章第三段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智”“仁”“勇”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是一种并列关系。
  D.全文紧密围绕儒家关于“君子”的人格特点展开多角度论述,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语》选段不属于“君子”表现的是(   )(3分)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宪问》)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里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使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