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650字。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语文素养
文学阅读与写作 自然情怀: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
[单元寄语]
尊崇自然 铸塑人格
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从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自然万物的主要特征是自在与自由的结合与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的《逍遥游》告诉我们,理想人格是人们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与人间群寰没有更多牵扯更细瓜葛。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呈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万物和田园山水的体味和感悟,已经超越了两汉时期的比德说,而与更深远的审美人生相牵相依,成为孕育清朗人格的源头和津梁。阮籍在《达庄论》里说得非常清楚:“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游放流连于自然山水之中,心境洁雅,心绪明澈,有组织地催发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恰、融为一体,从而也就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美对人格美的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无论是地理的、生态的,还是心理的、象征的,塔克拉玛干都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噩梦联翩。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劫匪、朝觐者络绎不绝,心怀的目的各个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