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79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动探究】
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知识精讲】
一、第十四课 故都的秋
【知识梳理】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 年 8 月退出创造社。1928 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 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2.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整体把握(主旨)
歌德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对于郁达夫的秋,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这是因为,在故都的秋天这一自然对象上,注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自身的气质、思想、经历、志趣、情操等,都在描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散文,把北平的秋天所具有的秋景、秋色、秋味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