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150+13860+12330字。
第一节 理解分析文本内容
高考全国卷第1题主要考查对信息转述的准确判断,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其特点是题中各项内容,都是对原文信息的删减、增加、拼接、压缩。答好这道题的关键是如何借助原文信息准确判断选项转述内容的正误,复习时,可以先明确命题设误点,再定比对法。
一 识破理解分析命题“8大陷阱”
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不了解命题者的设误方式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熟悉了命题陷阱,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我们就识别一下常见的8大命题陷阱,以便在答案“准确”上有所突破。
一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一要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上的差异,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无法等)。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1.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选项:(2020•全国卷Ⅲ,T1-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
原文: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只是说所选的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持论偏颇,并非所选取的宋人作品都持论偏颇,这里属于“以偏概全”。
二 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
第二节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证类选择题作为全国卷热点题型,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弄清命题角度,理清论证关系,再按照“审选项——定题源——辨正误”的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一 熟知题点必备知识
一 确认论点的依据
1.根据位置找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题找中心论点
一般论述类文章总是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读这样的议论文,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理清层次,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这样就抓住了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一个方面的中心句,往往就是分论点。
3.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
由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在阅读节选的文本时至关重要。
二 判定论证的方法
论证方法 特点 论据类型/特点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
第三节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选择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选择“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这道题对应的虽然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从选项的表述形式看,既有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又有对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的分析推断。解答此题,不仅需要有对文本内容的准确分析能力,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
一 观点表述“6类”逻辑关系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这种文章的观点概括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命题者对选项中观点的表述方式较为复杂,可从以下6个角度来辨识。
一 选项用表时态的词语表述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应”“将会”“了”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1.请依据“审选项——定题源——辨正误”的解题流程,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2021•全国乙卷,T3-A) 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
原文: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