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750字。
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诗”是以往小说的传统的“诗”的功能的高峰。这是就它的人物诗及写景诗而言。众所周知,《红楼梦》用诗写人物的性格是极其成功的。仅以林黛玉为例。如第3回写林黛玉的肖像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对似喜非喜含情目。……”大观园的年轻女性可谓多矣,有谁像林妹妹这样的么?没有。又如27回她的《葬花辞》,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独特的感受与痛苦,也只属于林妹妹个人。34回的《题帕诗》是林黛玉式的爱情的大胆表露。76回她的联句“冷月葬诗魂”正是她玉洁冰清而又极其悲凉的一生的高度概括。这些诗写人,正像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一个”,不可改易一字。
《红楼梦》还有很好的写景诗,常常是情景交融,与周围的气氛,作者的心态紧密相连。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仅以第1回贾雨村对月咏怀的七绝为例: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不只写中秋月,主要还是暗寓人物强烈的抱负。然而这的确又是写满月,诗中有哪个字不写月呢?
然而,上述所说的“诗”的功能,都没有越出传统的意义。那么,曹雪芹以诗入小说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起结构作用五字。曹雪芹是以诗作为小说的深层结构的,这才是他真正的独创!
在所有的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的结构是最新颖、最富于创造性的了。别的小说只有一个情节结构——单一的结构,《红楼梦》不,它除了情节结构外,还有一个神话结构和情感结构,
所以它的结构是复合的结构。神话结构与情感结构是深层的,在下面的,情节结构是表层的,在上面的,是神话结构与情感结构的载体。作者在女蜗补天这个传统的神话基础上,又匠心独运,创造了大荒山青埂峰顽石的来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三个新的神话,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神话结构,而小说的情节故事,不过是这个神话结构的敷演而已。这个神话结构有的部分先行用散文写出,复以诗概括;有的部分则不用散文写出,直接以诗写出。于是,小说中的这两部分诗就明显地有了结构的意义。
(摘编自李万钧《“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
材料二:
对于从诗与小说的两者关系,来揭示《红楼梦》作为小说艺术的特有精髓,从而确立其文化经典的地位,不失为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究竟如何辩证地看待诗与小说的关系,如何将文学的、美学的研究置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从而为其经典性寻找依据,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
王绯在《从<红楼梦>的韵文看雪芹之创新》中说道,对于古典小说中的韵文,“不能单纯以韵文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评价其优劣高下,主要应看它是否用的恰到好处,在从属范围之内发挥其特有的作用”。问题是,当我们在把诗体作品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时,即便说明了它对小说构架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却仍然没有充分说明,这些诗进入小说后,使得小说体现的经典意义。
在我看来;当诗体作品与小说结合起来时,不是诗提升了小说,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小说给予了诗体的具体语境,从而不但展示了诗,也把诗所产生的背景,连同这些诗体作品与背景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的深刻思想充分揭示了出来。换言之,是小说,才把这些诗大大深化了。只有把《红楼梦》中的韵文与小说展示的广阔背景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欣赏韵文的经典性。基于此,我固然欣赏许多论者对《红楼梦》中的诗歌和诗意描写的分析,但我更欣赏舒芜“几次诗社”这一篇章的结尾论述。他在分析了诗社的几次作用后,笔锋突然一转,道:“第五次诗社后,风波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不是想他们做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他的分析提示了我们,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的诗歌插入,不是把诗歌来简单罗列,也不仅仅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作一些补充,而是揭示了诗歌产生的秘密以及诗歌被毁的残酷。同样的道理,例如,当我们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体,在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小说中的梦境)在抒情中,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意最不懂诗意的呆子。香菱写诗成了一个呆子,但她是作为呆子写诗者不得不依附一个呆子不懂诗的人,这种依附,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的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
(摘编自詹丹《论<红楼梦>的经典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人物诗以及写景诗是以往古典小说的传统的“诗”的功能的高峰。
B.《红楼梦》以诗写人人独特,以诗绘景景含情,体现作者以诗人小说的高超、独创。
C.《红楼梦》的复合结构在于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深层的神话结构和情感结构。
D.《红楼梦》将小说展示的广阔背景与诗结合,使诗的思想性与经典性得以充分展现。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证层层递进,先言人物诗的功能,再递进一层分析写景诗的功能,最后分析诗歌的结构意义。
B.材料二用“在我看来”“我固然欣赏”“但我更欣赏”等句子表明作者见解,体现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C.材料二论证严谨客观,条理清晰,先分析其他学者的观点,指出其不足,接着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D.两则材料在分析《红楼梦》中诗与小说关系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红楼梦》中的韵文不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
B.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葬花吟》)
C.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西江月》)
D.无材可去补苍天,枉人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石上偈》)
4.结合二则文段内容,简要概括《红楼梦》中诗与小说的关系。(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8题。
姑姑等等
白小良
我哭了,声音在老林子里传得很远。我是喊姑姑。她采花去了,为了扎花环。她用绳子把我拴在这棵老枫树上,树下有一根光秃秃的倒木,她让我坐在这里玩儿。干吗不叫我一起去采呢?她说沟堂子里危险,说不定就陷进去了。
“你咋那么喜欢花环啊?”看到姑姑回来,我抹着眼泪说。姑姑待胸口一起一伏得轻了,才把手里的一个花环轻轻戴在我头上,说:“别哭了,驴将军。”我挺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