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68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语文试卷
2022.11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知行之中,则一向更重行。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荀子曰:“知之不若行之。”许伸云总括说:“由孔子以下,所讨论知识者均着重力行,即身体力行。”宋明儒家大多主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近世多数论者继承重行的主导精神,梁漱溟、陶行知等学者,不止在理论上继承重行的传统,而且积极投入现实,教育民众,改造社会。
关于知行关系的说法以知为先行为后,这是常识的看法:我们先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应当努力实行之。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乌双翼”,但若分开来说,多半会持常识的看法,知先行后——“义理不明,如何履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我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善却不能行。知善而不能行是道德上的大弱点,因此,道德家反复强调知易行难,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然而,在有些哲学家那里,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普遍要求,更是一种“本体论刻画”。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的著名论断,照他的说法,没谁明知一事是恶而为之。中国传统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伊川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之则至之。”这种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学说之一,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旦明白了道理,没有不行的。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若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摘编自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材料二:
王行环的微信签名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他说,“这种‘知行合一’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之所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
在雷神山,他将这种精神发扬开来。
2020年2月8日早晨6点钟,王行环接到电话,说“需要你接管雷神山医院!”
国有难,我必战。可跑到雷神山医院一看,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工地啊!各种施工的车辆、四处忙碌的工人,雷神山有32个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特别看重作为伦理学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关系的讨论,可见儒家的有些学说属于伦理学范畴。
B.梁漱溟、陶行知、王行环等学者都继承了重行的传统思想,积极投入现实,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C.对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伊川与王阳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D.多方抗疫力量明知危险依然逆行而来,共助武汉抗疫,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孔子以来,儒家各代论者多对“知行”问题有过讨论,因而“知行”问题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
B.儒家认为行比知难,还把重点放在行上,着重于力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的认识。
C.雷神山医院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与其同质化的管理、重症救治体系的构建关系密切。
D.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2段“知为先行为后”这一说法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爱》)
B.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C.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当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D.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王行环是如何实现知与行的“合一”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穷人的专利权
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