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10字。
赤壁赋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
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 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3、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
教学重难点
1、 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
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
与苏轼形成对比
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
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
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
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
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
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
三、探究过程
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
箫声
(2)箫声为何悲呢?
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
(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