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00字。

  登 高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登高》这首诗是写秋景,从表面上看,“悲”是主调。写景,画面黯淡;写情,情感悲凉;写身世,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但细细品读,诗歌“悲”中蕴含“愤”, “苦”中带着“劲”。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景与情的完美融合,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读这首诗,就要读出杜甫的的这份情感,读出他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教学工具
  学生初中阶段虽然接触了较多的古代诗词,但大多是停留在读记背这个层面上,即使有鉴赏,也是浅层次的,甚至是老师直接包办。诗歌学习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知人论世意识不强,对景与情如何融为一体,如何通过诗歌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认知不足,对诗歌的典型意象分析以及诗人的情感把握存在困难。要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定位,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深挖文本,积累诗歌鉴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
  2、反复诵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板书设计
  一、品情感       写什么:情——八可悲
  怎么写:直抒胸臆
  二、赏语言           写什么:景——六景              古今七言律第一
  怎么写:融情于景
  三、论境界           怎么样  诗歌意境 壮阔
  使人胸襟 兼济天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在《什么是好诗》的书中写道“诗歌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要有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杜甫的诗无疑是符合好诗的标准的。白居易说:“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登高》,走进杜甫,读懂杜甫。
  二、朗读诗歌
  1、播放配乐朗诵。
  2、教师朗诵全诗。
  3。学生齐读。
  三、赏析文本
  (一)读诗歌、品感情。
  1、提问:请同学们默读全诗。找到诗中直接点明情感基调的词。   明确:悲
  2、任务一:研读颈联,体味一下诗人到底有哪些“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